8月19日至29日,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演绎精彩戏剧,温暖孩子心灵”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昌宁,以儿童心理剧创排为核心,用艺术为当地孩子送去心灵陪伴,更将滇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故事融入创作,在茶乡绘就了“美育润心、文化赋能”的生动画卷。
实践队出发前开展了多维度前置筹备。提前拜访武汉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专家,在确定“心理关怀”基础方向后进行了地域化少儿心理观察要点与关怀策略准备,储备实操性技术。
8月19日至20日,实践队周菀琳、彭玙婧、乔丽娜、吴家欣、谢米多、唐若茜、高瑾怡、罗卿予一行8人在艺院团委书记、本次实践队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走访了潞江镇咖啡基地、昌宁博物馆、云南昌宁红茶业集团、永子棋工坊,用镜头捕捉细节,为后续的儿童心理剧创作积累素材。
8月21日,实践队进驻昌宁县田园镇文昌社区。结合调研结果与社区需求,实践队最终锁定了“自我认知、亲情联结、乡土认同”三大育人主题,确定创作两部核心心理剧。以当地儿童诗歌创作故事为蓝本排演情景诗歌朗诵作为辅助引导,一部聚焦“内向孩子的自信成长”,另一部串联“祖孙情与家乡茶的故事”。每部作品都紧密贴合孩子的真实心境以及昌宁的本土特色。
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实践队先以“名字卡片DIY”“自我介绍动作接龙”等破冰游戏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然后聚焦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开展“我的情绪朋友,寻找心中的小太阳”主题课程,既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孩子认识情绪、掌握管理方法,又结合课程主题心理相关戏剧剧本,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艺术排练,让孩子在趣味互动中深化理解、提升能力。
创作排演《绣间微光》时,队员们带着孩子触摸苗绣纹样,让“苗绣小精灵”的角色不只是剧本形象,更是民族文化的“小使者”;创排《信里的茶香》时,队员们讲述种茶故事,让孩子在台词里读懂“阿奶的茶,是家乡的味道”。孩子们不再是“被动学戏”,而是主动把自己的生活、家乡的故事放进角色里。
8月28日晚的汇报演出上,孩子们虽身着简单,却带着最真挚的热情,整个表演自信且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实现了实践队要利用当地乡土文化,让孩子们在戏剧中感受到文化自信的目标。
从基地到课堂,从剧本到舞台,武大艺院实践队用艺术点亮了乡村儿童的暑期,更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不仅为孩子留下了精彩的剧目,更搭建起“校地合作”的长效桥梁。
文:周菀琳;图:实践队成员
一审:王相
二审:杨冬燕 杨娜
三审:王灿
滇ICP备 11003008 号
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主管 保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保山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