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层面对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常态化落实做出部署,彰显了以改革优服务、促发展的坚定决心和主动作为。
为民办事,贵在“高效”二字。近年来,随着政务服务改革的纵深推进,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了一系列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目标的改革措施,推动实现了从“多部门来回跑”到“一件事高效办”,群众和企业的办事满意度越来越高。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初步实现521万项服务事项和3.6万多项高频热点服务应用的标准化服务,有力支撑各地各部门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真正实现了“高效办成一件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不过,全面落实“一件事一次办”,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服务,办理好群众和企业的“急难愁盼”事项,并非易事。现实中,仍有群众和企业在办事过程中遭遇“门好进”“事难办”的窘境,症结在于不上心、不用心、不走心。比如,面对那些学历低、理解能力差的群众和企业,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还要准备什么”,个别工作人员就不耐烦、不吱声,甚至“甩脸色”,让本该散发“温度”的“小窗口”,堵了群众的心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全过程各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在天津市东丽区政务服务中心,媒体曾对该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做过报道:天津在市、区、乡镇(街道)三级政务服务中心和专业办事大厅设立了379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有专门的值班人员,详细记录企业、群众的诉求。对“办不成的事”,能现场答复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现场答复还需调查核实的,根据情况复杂程度,不超过10个工作日处理完,极大地增强了办事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一切为了人民、更好造福人民,这是政务服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次印发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蓝图、施工图,必将进一步撬动政务服务整体质效跃升的大格局,无疑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践行。对于窗口的工作人员来说,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对群众不懂的问题,应该耐心解释,处处为群众想,主动为群众出谋划策,少点“冷冰冰”,多点人情味,着力解决好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才能让群众真正成为“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受益者。
字相禹
一审:刘自明
二审:杨冬燕 杨娜
三审:王灿
滇ICP备 11003008 号
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主管 保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保山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