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保山坝正东方的哀牢山被认为是哀牢国的神山圣岭,每天清晨,太阳从比哀牢山更远的东方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整个保山坝,成为一道奇观。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六月初二,被后世称为“千古奇人”的旅行家徐霞客走出永昌古城东门——升阳门,沿保山外八景之一的青华海开始了他的哀牢胜景之行。
![]()  | 
| 哀牢金井。 | 
徐霞客的原文这样记载:(六月)初二日出东门,溪之自龙泉门灌城而东者,亦透城而出。度吊桥,遂随之东行田塍中。十里至河中村,有石桥,北来之水遂分而为二:一由桥而东南注,一绕村而西南曲。越桥东一里余,则其地中洼而沮洳。又里余,越冈而东,一里,抵东山之麓。由岐东北二里,过大官庙。上山,曲折甚峻,二里余,至哀牢寺。寺倚层岩下,西南向,其上崖势层叠而起,即哀牢山也。饭于寺。由寺后沿崖上,一里转北,行顶崖西,半里转东,行顶崖北,一里转南,行顶崖东。顶崖者,石屏高插峰头,南北起两角而中平。玉泉二孔在平脊上,孔如二大屦,并列,中隔寸许,水皆满而不溢,其深尺余,所谓金井也。今有树碑其上者,大书为“玉泉”。按玉泉在山下大官庙前,亦两孔,而中出比目鱼,此金井则在山顶,有上下之别,而碑者顾溷之,何也?又一碑树北顶,恶哀牢之名,易为“安乐”焉,益无征矣。南一里至顶南。一里,东南下,又一里,西南下。其处石崖层叠,盖西北与哀牢寺平对,俱沿崖而倚者也。又南下里余,为西来大道,有茅庵三间倚路旁,是为茶庵。(《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
徐霞客在游记里详细记录了这次哀牢山之行。他来到曾经的哀牢王的国度——大官庙,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上哀牢寺,在哀牢寺吃过午饭后沿着上山的小路登上哀牢山。哀牢山山顶海拔2100多米,山顶呈喀斯特地貌,石如莲花、松涛阵阵,在哀牢山的“顶崖”之上,徐霞客记录了哀牢金井,发现“水皆满而不溢,其深尺余,所谓金井也”。
![]()  | 
| 哀牢玉泉。 | 
除了徐霞客的记录外,据明《滇史》记载:“哀牢山,祈绝顶有石如人,在怀中有二穴,名天井(金井),土人于春首视水盈以卜丰凶。”说的是哀牢山石的构成,远观时像人一样,哀牢王为准确指导农业生产,特在每年大年初一,率领经验丰富、明察天象的司农长老前往哀牢山顶的金井,观测井水升降变化,以此来预测当年雨水多少,以便安排农事节令,所以人们称金井为“晴雨表”或“哀牢王的气象站”,这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水文观测站。如今金井仍在,石穴里一汪清泉倒映着纪念碑上的“金井”二字。
作为当地人,虽然每天打开窗就可以看到日出东方的哀牢山,却从未登顶过这座有着各种神话传说的神奇山脉,与386年前考察保山仅靠双足登顶哀牢山的徐霞客相比,没有到过哀牢山顶实在是愧对“老保山人”这一称号。于是,我和摄友老杨便相约一同前往哀牢山一探究竟。我们沿着徐霞客当年徒步登哀牢山的游道登至山顶远眺保山坝,风光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拍完照片,放下手中的相机,用金井的水洗了一把脸,口中念念有词:“一洗眼睛明亮、二洗头脑清醒、三洗身体健康……”此次登顶哀牢山,我们被哀牢山神奇的神话传说、历史记载以及先行者的探索精神深深触动了。
![]()  | 
| 哀牢寺和保山坝全景。 | 
哀牢山下的大官庙,既是“庙”,又是村名。徐霞客在记录中说,“恶哀牢之名,易为‘安乐’焉”。徐霞客说因不喜欢“哀牢”这个地名,认为还是叫“安乐”好,据此,大官庙古时也称“哀牢村”。(同样,徐霞客在游历考察云瑞石花洞时也曾对“石花洞”这一地名做过探究,他认为保山志书把“石花洞”写作“芭蕉洞”这个名字不妥,洞内石头如花,按照当地方言,叫石花洞更加贴切。)大官庙村依哀牢山脚而建,史料记载,这里曾建有第八代哀牢王禁高的御花园,包括玉泉、寿桃园、动物园、御茶寺四部分,其中,玉泉是哀牢国的王公贵族游览垂钓之地。今天的玉泉仍在哀牢山下,水从山下的洞中涌出,水中有不少鲤鱼和罗非鱼,村民根据当地传说开了“玉泉小卖部”,还有一个叫“比目鱼垂钓中心”的餐厅,徐霞客记载“两孔,而中出比目鱼”“树碑其上者,大书为‘玉泉’”,亭子两楹书写一副“比目是双鱼,犹如左兄右弟,任他波翻浪叠,总有同心归汉;出泉分冷暖,恰似冰心热血,虽然派别支流,到底一样朝宗。”此联系柳貌归汉后,一位文人墨客所题。明代文韬武略兼备的儒将永昌参将邓子龙畅游玉泉时,曾赋诗《过哀牢祠》:“哀牢前属国,山川尚有灵;水池分冷暖,金井幻阴晴。比目鱼还在,封神说汉名;独怜征战地,岁岁草生生。”邓子龙在游历了哀牢山之后与徐霞客一样表达了对当时震动朝野的“哀牢归汉”这一特殊历史事件的看法,而且两人都记载了玉泉出比目鱼。比目鱼是一种海洋鱼类,为什么玉泉会有比目鱼?这个问题曾让我感到疑惑,徐霞客的老家在江苏省江阴地区,江阴地处鱼类资源丰富的长江下游,徐霞客对比目鱼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不会认错。当然,云南高原地质变迁不断抬升,留下了很多古湖和洞穴,一些未被认定的古生物在很小的范围内繁衍生存,直到今天还有很多被重新发现和定义的新物种。徐霞客在哀牢山下的玉泉看见有一种奇怪的鱼类并记录为比目鱼,可能是对云南高原平坝某种古老的鱼类名称的误读,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未被认定的生物繁多,也是情有可原的。在查阅相关地方史料及其他资料过程中,我发现还有两种关于比目鱼来源的说法,一种是暹罗(今泰国的古称)国王送给哀牢王柳貌的赠品,另一种是益州西部属国都尉郑纯馈赠柳貌的见面礼。暹罗国赠送给哀牢王的礼物这一说法有一定根据,永昌参将邓子龙的《过哀牢祠》一诗最后一句是“比目鱼还在”,为什么邓子龙会说比目鱼还在?我猜测邓子龙在来到玉泉之前一定听说过此泉有比目鱼,在亲自游历之后也看到了比目鱼,邓子龙的诗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证明了比目鱼为靠近大海的暹罗国所赠,虽然邓子龙亲抵哀牢山时距哀牢王柳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千年,但比目鱼仍有可能生存于玉泉之中,所以邓子龙赋诗说“比目鱼还在”。早于徐霞客69年出生并先行到达永昌的邓子龙再一次证明了比目鱼的存在。
在大官庙玉泉百货商店,我向一位姓傅的80岁老人咨询是否在玉泉里见过比目鱼,老人肯定地说小时候不但见过,还经常捉这种鱼玩,他们把这种鱼叫作冒眼花鱼。这种扁平的鱼两只眼睛几乎长在一侧,有手掌那么大,年成好的时候成双成对在水草间游动,有时会躲到哀牢山下的出水洞里不愿出来。一直到1958年重新筑塘修坝,比目鱼才慢慢不见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国因名人游历而永载史册的山峰不在少数,神秘古国哀牢国、拥有无数传说的圣山哀牢山,也因一代儒将邓子龙和“游圣”徐霞客的到来而更具有灵气。
范南丹
一审:冉懦珲
二审:杨冬燕 杨娜
三审:王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53120250003
滇ICP备 11003008 号
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主管 保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保山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