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各族干部群众收听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汲取伟力启新程 砥砺前行建新功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4日 15:52:53
分享到:

《云南日报》版面截图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云南各族干部群众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观看盛大阅兵仪式直播,心中激荡起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我省各族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铭记历史

  赓续血脉守初心

  上午8时,位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校区的西南联大旧址内,气氛庄重而热烈。在暖黄色外墙、朱红色门框的西南联大复原教室里,师生代表们端坐在“火腿椅”上,期待着这场致敬历史、彰显国力的盛会。

  身穿军装、坐在教室第一排的云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张睿贤难掩激动的心情。对于大学期间选择到西藏服役两年的她来说,观看大会激发着爱国情怀:“大会不仅是大国仪仗的震撼展示,更是对革命先烈跨越时空的致敬。从保家卫国的战士到云师大的学子,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永不褪色的民族担当与爱国精神。”

云南师范大学师生在西南联大旧址观看大会直播。记者 胡妤雅 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讲话,令云南师范大学教师吴雁江心潮澎湃。吴雁江的姥爷周荫阿是西南联大教授,在其影响下,吴雁江家中四代人共走出了14位人民教师。“我想起《西南联大校歌》中那句‘千秋耻,终当雪’。当年,联大师生躲空袭、跑警报,在茅屋草舍中教书救国、读书报国,就是为了救亡图强。今天,祖国强盛,人民幸福,当年‘联大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一大早,腾冲市和顺镇艾思奇纪念馆馆长伯雁婷就赶到馆内,带着工作人员布置场所,为收看大会做好准备。“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加珍惜和平。”收看了大会盛况后,来自北京的游客王明激动地说,“在腾冲这样一个写满抗战历史的地方观看纪念大会,让人更加为伟大祖国日益强盛而自豪!”

  “1935年,艾思奇同志以笔为枪,唤醒民众,出版《大众哲学》,引导众多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加入抗日救亡运动。”看完阅兵仪式后,伯雁婷表示,将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作为自己前行的动力源泉,继续脚踏实地,讲好腾冲这片英雄之地的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文化,传承好伟大抗战精神,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热血沸腾,倍感振奋。”和顺镇党委书记彭海邦说,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和顺时的殷殷嘱托,坚持政治领航,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坚持文化铸魂,让和顺文脉成为乡村振兴的“基因密码”;坚持筑牢根基,全力以赴抓好古镇保护留住美丽乡愁;坚持共建共享,打造“旅在和顺 居往幸福”旅居品牌,以实干实绩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昆明市外国语学校师生收看大会直播。记者 王毅 摄

  在昆明市外国语学校校本部体育馆内,1500余名师生集体收看阅兵仪式。

  2023年9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和飞虎队老兵,强调希望飞虎队精神在两国人民之间一代代传承下去。自2023年以来,昆明市外国语学校参与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的“飞虎队友谊学校”计划,和多所学校开展师生互访等合作,为中美青少年搭建了交流平台。

  “看到空中梯队呼啸而过,我仿佛看到了飞虎队的身影。”曾参与“飞虎队友谊学校暨青年领袖计划”的昆明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张彦杰说,“去年,我在与美国师生交流时就分享过飞虎队的故事。8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传承友谊、守护和平的决心和精神从未改变!”

  该校青年教师石宇婷说:“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加深入地促进中美青少年之间的人文交流。历史告诉我们,和平需要力量捍卫,也需要友谊维系。”

  在丽江古城博物院内,前来参观的游客也在展示屏前驻足,共同观看了纪念大会,当屏幕中国歌奏响时,全体游客肃立吟唱。“看到天安门广场前,方队动作整齐划一,人民军队气势如虹,我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愈发强烈。”丽江古城博物院讲解员和茂蝶说,“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更加坚定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牢记嘱托

  阔步乡村振兴路

  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青瓦白墙的院落内乐声激昂,古生村的干部群众满怀激动,共同收看大会直播。

  “祖国的繁荣昌盛令我感到十分自豪。”古生村村民何利成说。近年来,古生村村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嘱托,主动转变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的绿色发展新路子。何利成表示,将继续发展好生态农业,保护好洱海。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周海峰说:“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作为洱海科技小院团队的一员,乡村振兴就是我们的主战场,我们将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继续扎根基层,用科技助力农业,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84岁的退役军人赵凯心潮澎湃:“现代化军事装备的亮相,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上午9时,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民俗文化广场上聚满了身着民族盛装的佤族群众和学生,共同观看大会直播。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期间来到司莫拉佤族村,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如今,这个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寨,在乡村振兴中蹚出了一条新路。清水镇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说,村里正充分发挥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行“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乡村旅游推动产业振兴,让群众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秋日的中寨司莫拉,游客络绎不绝。村民罗爱艳在收看直播后迅速回到工作岗位,一边为游客冲泡咖啡,一边感慨:“过去我们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茅草屋,如今寨子里铺起了块石路,盖起了砖瓦房,乡村旅游越来越热闹,收入多了,日子也更有奔头!”

  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内,员工围坐在电视机前,目光紧追直播画面。产业园讲解员王晓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产业园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今天又收看了纪念大会,这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祖国的强盛。”园区产业规划负责人张丽辉说:“铭记历史是为更好地开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种业、种植、市场等方面,让‘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

  9时还没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龙元村村委会党群活动室已经挤满了人,村党总支组织村组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一起收看大会直播。“阅兵过程令人震撼,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振奋人心。”龙元村党总支书记吕正华说,“想想这些年,在党的领导下,独龙江公路建起来了,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了,独龙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家有存款,户户有机动车,日子越过越甜。我们要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为了收看盛大阅兵,独龙江乡巴坡村草果种植带头人马文军没有一如既往地赶早到草果地里去,而是给自己放了半天假,和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阅兵仪式。“在国家的惠农政策指引下,这几年,村里不少人家靠种植草果走上了致富路,年收入有八九万元。”马文军说,“看着壮观的阅兵仪式,我更加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骄傲,也对未来更有信心,我们要把生态产业发展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正厅前方墙上“牢记嘱托、感恩奋进”8个大字十分醒目。“看见习近平总书记检阅部队的直播画面,又想起了10年前总书记到龙头山镇看望大家的温暖场景。”龙泉社区群众安金宁说,10年来在党和政府带领下,他们建起了新家园,过上了新生活。

  骡马口社区党总支书记管彦鹏说,要从大会盛况和盛大阅兵中汲取奋进力量,团结带领社区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幸福新生活。

  龙头山镇党委书记唐亚东说,新征程上,龙头山镇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8.4万亩花椒产业为支撑,统筹抓好产业就业、社区治理、乡村建设、民生改善,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让群众的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勠力同心

  共绘团结幸福花

  天安门广场上,9位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身着民族盛装,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从祖国的西南边陲奔赴北京观礼,盟誓代表后代们满怀激动与自豪。“得知我能进京参加大会时,我的心怦怦直跳,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温暖。”盟誓代表后代方财兵说,“来到北京观礼,让我感到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在方财兵的家乡——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0余名干部群众代表聚集在普洱民族团结园内,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前,聚精会神地收听收看大会盛况。

  在大会现场,盟誓代表后代罗宗成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各族同胞们共同欢呼庆祝。大会结束后,他久久不能平静:“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代表一起在现场观看阅兵仪式,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见证人民军队的强大,深深感受到生活在强大祖国的怀抱里无比安宁。回去以后,我会把今天的所见所感讲给乡亲们听,弘扬好伟大抗战精神,继承好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

  在参加纪念大会后,盟誓代表后代岩克姆更加坚定了续写好誓词碑故事的决心。他表示,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宣传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这一中国民族工作的成功实例,使其成为激励云南各族群众奋勇向前的强大动力。

  从边疆普洱到首都北京,从先辈盟誓到后代接力,无论是进京观礼的9位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还是在誓词碑前收听收看大会的普洱各族干部群众,都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参与者,更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见证者。

  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下班坝村的村民活动广场上,百年榕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写有“心向总书记 心向党 心向国家”的牌匾熠熠生辉。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10位边境村老支书的回信传来,当地干部群众就在这个广场上共读回信。如今,大家骄傲地把这里称为“感恩广场”。

云南民族村各族群众观看阅兵仪式直播。记者 陈飞 摄

  观看了大会后,沧源县海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旭光说:“产业兴旺是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关键。今后,海达农业将继续努力为沧源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云南文旅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沧源分公司副总经理管绍坤表示,要深入挖掘班洪乡人文历史、生态环境、风情民俗等资源,丰富文旅业态,让这片红色热土持续焕发新活力。

  “我从驶过长安街的钢铁洪流中看到了祖辈寸土不让的坚守,从战士们紧握钢枪的姿态中看到了保家卫国的赤诚。作为新时代的边疆守护者,我们不仅要传承‘班老回归’的爱国薪火,更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奋进号角,带领乡亲们在发展产业、改善民生的同时,筑牢边境防线,不负先辈嘱托。”沧源县班老乡乡长穆强说。

  “守土固边的精神早已融入阿佤山各族干部群众的血脉。”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10名老支书之一的胡赛金感慨,“我们要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让先辈精神传下去,把日子越过越兴旺。”

  深情对话

  烽火遗址忆峥嵘

  经历了战争的苦痛,才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

  在滇西抗战的主战场——保山市龙陵县腊勐镇松山战役遗址,当地干部群众、滇缅公路筑路者后人、游客等齐聚游客服务中心,在浸染过先烈热血的土地上收听收看大会直播盛况。松山战役是中国抗战战略反攻关键一役。1942年5月,惠通桥被炸,滇西变为前线;1944年6月至9月,远征军鏖战3个月零3天收复松山,为滇缅公路开通、滇西全面反攻扫清障碍。随着礼炮响起、国旗升起,现场人员自发起立齐唱国歌,时空在此对话、交融。屏幕上,各阅兵方(梯)队铿锵有力、尽显国威,大家看得心潮澎湃。

  “80多年前松山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滇缅公路国际运输大通道的再次打开,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生动体现。”云南省滇西抗战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黄定东说。

  近年来,龙陵县用心做好遗址保护、史料挖掘和宣讲工作,松山战役遗址先后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抗战遗址和国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黄定东表示,将把松山战役遗址作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建设,持续深化遗址保护修缮与展陈升级,让历史场景“活”起来,让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持续发扬光大。

龙陵县干部群众在松山战役遗址收看大会直播。通讯员 徐静 摄

  从峥嵘岁月走来,精神长城屹立不倒。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云南驿镇一座白墙灰瓦的民居小院内,4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围坐在电视机前,共同收看大会直播盛况。二战期间,云南驿曾是中缅印战区的重要军事基地,云南驿机场是抗战时期驼峰航线上的航空转运站,也是抗战期间的重要补给线,滇缅公路由此通过,众多抗日志士和筑路工人在此英勇献身,红色基因融入了云南驿的街巷肌理。

  当看到整齐划一的徒步方队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时,小院里响起阵阵掌声。“军队装备越来越先进,战斗力越来越强,让我们感到很自豪。”76岁的退伍老兵魏法胜眼里闪着光。1970年入伍、1976年退伍,6年军旅生涯里,魏法胜曾驻守云南边境线,风餐露宿守护界碑。“现在有这样强大的军队保卫国家,让我们感觉很安心、很幸福。”

  “当年,先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靠着顽强的意志和简陋的工具修建云南驿机场和滇缅公路,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如今,我们有了这么先进的军事装备,真是扬眉吐气。”看着一架架战机在空中飞行,老党员李传富激动地说。

  在当地干群共同努力下,云南驿建设成二战中印缅战区交通史纪念馆和马帮文化博物馆。“10年前,作为受阅战士,我的心中满是自豪和骄傲。今天观看阅兵仪式直播,这种感觉更加强烈。”观看大会直播后,云南驿镇副镇长梁群峰说,如今,他脱下军装成为基层干部,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我们将传承和弘扬好伟大抗战精神,用好云南驿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发展研学等特色旅游业态,带动更多群众一起增收致富。”

祥云县党员干部群众观看阅兵仪式直播。记者 秦蒙琳 摄

  薪火相继

  纪念馆中话传承

  9月3日,在位于腾冲市的滇西抗战纪念馆,来自社会各界的300余名代表齐聚。现场,讲解员赵玉娇讲述了日军侵占腾冲的暴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由来。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代表深情朗诵诗歌《不朽》,腾越第三完全小学少先队员诵读《中华少年》明志,声音清越,穿透历史烟云。

  滇西抗战纪念馆是集展览、收藏、研究、瞻仰、宣传教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抗战纪念馆,于2013年8月15日对公众免费开放,年均接待观众140余万人次。目前,纪念馆展出藏品2.8万件、图片1000余张。

  “大会直播盛况鼓舞人心,让我看到了国家的强大。”滇西抗战纪念馆馆长马娟说,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滇西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来到这里参观的每一位观众,铭记先辈们的英雄事迹,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更好地为祖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讲好滇西抗战故事,是我们国殇墓园管理所每一个守墓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做好文物保护、坚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同时,我们将做好研究、展陈工作,并积极探索做好伟大抗战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外出交流展览、宣讲等形式将滇西抗战故事更好传递给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滇西抗战文化研究工作者伯绍海表示。

  在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泸水市片马镇党政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和边境派出所民警观看大会直播盛况后,参观了解中美飞行员勇闯“死亡航线”的感人事迹,缅怀革命先烈,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这次受阅的武器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高,充分体现我国军队适应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的强大能力。”怒江边境管理支队片马边境派出所副所长徐广利说,作为移民警察,看到祖国富强,人民军队装备越来越先进,守边护民的信心更足了。

  驼峰航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航空史、世界战争史上,特别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里,C-53坠机残骸等珍贵文物、62幅大幅珍贵文物图片及文字史料,穿越历史烟云,讲述着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最终取得伟大胜利,我们必须守护好来之不易的和平。”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馆长麻应忠表示,将持续用好基地,讲好驼峰航线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凝聚起爱国奋进、保卫和平的磅礴力量。

  生动书写

  精神地标践担当

  总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久久激荡。八十载沧桑巨变,不变的是捍卫和平的决心以及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大会能够激发奋进力量,对教育下一代大有益处。”观看阅兵仪式直播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馆长罗云辉说,观看阅兵仪式直播既是对抗战胜利的纪念,也是对南侨机工历史功绩的深切缅怀。

  南侨机工用生命诠释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阅兵仪式展示的强国强军力量中得到了大力弘扬。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以纪念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为主题的纪念馆,自今年初以来,参观人数持续攀升,1月至7月参观人数超过8.6万人次。罗云辉表示,馆方将继续收集、整理、展示南侨机工的英雄事迹,让更多人了解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用血肉之躯撑起抗战“生命线”的历史贡献,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位于昆明翠湖畔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庄严肃穆,全体干部职工齐聚操场,与受邀前来的专家学者一起收看大会直播。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张文清说:“盛大的阅兵仪式展示了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壮我军威国威,让人特别提气。”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云南近代史研究专家、云南省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谢本书,应邀前来共同观看阅兵仪式直播。直播结束后,谢本书与年轻人交流:“抗战期间,云南军民与全国人民共同抵御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如今,大家应该发扬伟大抗战精神,为民族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循着潋滟湖光,踏着绵长诗韵,蒙自市多个部门的干部职工、青年代表、“红色小蜜蜂”志愿宣讲员来到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集中收听收看大会直播。在屏幕前观看直播的蒙自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专家白章武眼泛泪花:“祖国如今的繁荣富强,让我不禁想起抗战烽火中来到蒙自的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大师。如今山河无恙、换了人间,国家发展日新月异,一定如他们所愿。”

  1938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的长沙临时大学南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因昆明校舍不足,文学院、法商学院合并为文法学院后迁往蒙自。虽然办学时间只有短短一个学期,但联大师生在这里传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引入先进的文化教育理念,将爱国主义思想深植边疆。

  蒙自市青联常委、蒙自市希望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张宇翔表示,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观看纪念大会直播,令人感动与自豪。“祖国的强大给了我们最大的底气和力量,我们这一代青年要像联大师生一样,和祖国同频共振,努力向前奔跑。”张宇翔说。

  传承基因

  红色沃土开新局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彩云之南新的时代答卷正在书写。

  9月3日,临沧市凤庆县新一代滇红茶人坐在屏幕前观看大会直播、缅怀先烈。滇红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苏向宇激动地说:“我们看到了人民军队的强大和祖国的强盛,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的必胜信念。”

  抗战期间,我国传统红茶产区相继沦陷。1938年,茶叶专家冯绍裘临危受命奔赴西南寻找新茶区,他来到凤庆创制了“滇红茶”,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直接支援前线抗战,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茶”“救国茶”。

  在凤庆县安石村,50多名党员和村民代表齐聚村委会,一起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观看阅兵仪式直播,跟随阅兵队伍回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峥嵘岁月。

  拥有千年种茶历史的安石村见证了第一桶滇红茶的诞生,成为闻名遐迩的“滇红第一村”。如今这饼“抗战茶”已成为当地强村富民的“黄金叶”。“能够参与并见证我们滇红茶产业从重新发掘、保护传承到创新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过程,我心中充满自豪。”安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维菊表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匠心传承,让古老茶园焕发新生机,精进高标准工艺确保茶叶品质,创新营销模式拓宽滇红茶品牌市场。

  在瑞丽市畹町镇新合村,30多名党员、干部及老兵后代,围坐在村史馆里共同观看阅兵仪式直播,不时传来阵阵热烈掌声。“非常震撼、非常激动,军队的强大让我们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保护好边疆。”新合村村民李洪刚难掩兴奋地说。李洪刚是中国远征军老兵李旺的儿子。在滇西抗战胜利后,父亲李旺解甲归田,与当地各族群众一起建设边疆。受父亲影响,李洪刚成为一名民兵,25岁时由于一次机械事故右臂截肢,但他初心不改,在48年中巡守边境线约4万公里,主动承担起巡逻边防任务,捍卫边境安宁。

  “守好国门,就是守好家。”97岁的解放军老战士石大燕说,他于1949年入伍,先后参加过解放广州、解放江西等战役,立过功也负过伤。“观看了阅兵仪式直播,令人热血沸腾,如今国家强大、武器精良,被欺负被侵略的岁月一去不返。”他说。

  抗战胜利后,来自18个省(市)的171位老兵在畹町扎根,垦边戍边建设家园,形成如今的新合村。该村现有267户1032人,其中包括老兵后代125户529人。近年来,村民们建起村史馆,修缮老兵故居,为畹町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父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我们一定要认真守护好。”李洪刚说,他将在有生之年发挥光和热,贡献给这片热土。

  历史与现实交织回响,北京与边疆情感共振。云岭大地上,各族儿女齐心协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云报全媒体记者 刘宇丹 陈怡希 熊明 李建国 杨艳鹏 段苏航 和茜 李铁成 李寿华 高玥 李春林 沈迅 李丽 秦蒙琳 管毓树 尹朝平 顾彬 黄翘楚

一审:杨冬燕

二审:杨冬燕 杨娜

三审:王灿

  • 保山热点

【央视新闻】保山的他在天安门前留下一张不能露脸的照片

致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慰问信

云南各族干部群众收听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国首发 腾冲同步举行首发仪式

腾冲市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我市组织集中收听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七彩云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云岭大地各族儿女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盛况

保山市为首家拥军加油站授牌

滇ICP备 11003008 号

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主管  保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保山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