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你家的孩子在做什么?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4日 15:25:04
分享到:

“暑假,你家的孩子在做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当城市的霓虹淹没星月,有的家长依旧在披星戴月地接孩子;当兴趣班填满日程表,有的孩子天亮一睁眼就崩溃;当电子屏幕隔绝了真实的触感,城市里的孩子们在这个假期正经历一场“童年异化”。有些孩子们的暑假被切割成无数个碎片化的课程模块,却唯独缺失了与土地、自然、社会的深度联结。窃以为,与其让孩子在兴趣班的围城中透支童真,不如将暑假的钥匙交还给他们,让他们去农村玩玩,在泥土的芬芳中重构对世界的感知。

把假期还给孩子,少报兴趣班,多留空白时光。

在城市生活的家长早忘记了自己、或自己的父辈也来自农村,对“起跑线”的焦虑,催生出对兴趣班的狂热浪潮。从编程到马术,从钢琴到击剑,从绘画到拓展,孩子的日程表被安排得密不透风。有教育机构的朋友透露,有些孩子暑假平均参加多个兴趣班,单日学习时长超过6小时。这种兴趣班看似丰富,实则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权利,过度结构化的兴趣班反而会抑制这种本能。

农村的暑假恰是“留白”的典范,与城里的孩子相反。没有固定的课程表,孩子们可以跟着爷爷放牛时观察云朵的形状,帮奶奶喂鸡时计算鸡蛋的孵化周期,甚至在田埂上追逐萤火虫时思考光的奥秘。这种非功利性的探索,往往能激发更持久的兴趣。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自然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让儿童在环境中自我发现。”农村的空白时光,正是让孩子成为自己成长主人的最佳课堂。

把孩子交给乡村,多沾泥土味,重构生命认知。

当城里的儿童通过绘本认识农作物时,农村孩子早已能分辨麦苗与韭菜;当都市孩子用塑料玩具模拟耕作时,乡村孩童正赤脚踩在湿润的泥土里感受地气的脉动。这种与土地的直接对话,能重塑孩子对生命的敬畏。接触自然环境,让孩子的双脚沾些泥土,能显著提升儿童的注意力与情绪调节能力,而农村的多元生态场景(田野、溪流、山林)恰好提供了最丰富的感官刺激。

在乡下采访,会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在暑假跟着大人学习插秧。他们最初可能会抱怨“腰酸背痛”,但当看到自己插的秧苗长成金黄的稻穗时,突然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这种通过劳动获得的认知,远比课堂说教更深刻。农村的泥土味,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接触,更是精神层面的扎根——让孩子明白自己与万物同属一个生命共同体。

把孩子交给社会,多交好朋友,学习共情与协作。

农村的社交环境具有独特的“原生性”。没有电子设备的干扰,孩子们必须通过面对面交流建立友谊。在保山的广大农村,孩子们会自发组织“过家家”游戏,有人扮演“家长”分配任务,有人扮演“商人”交换物品,这种角色扮演实质是社会规则的初级演练。社会学家柯林斯说,非正式群体中的互动能培养孩子的“情境智慧”,即根据环境调整行为的能力。

更珍贵的是跨代际交流。农村老人常成为孩子们的“故事库”,从二十四节气到民间传说,从家族历史到人生哲理,这些口耳相传的智慧是电子设备无法替代的精神养分。年过半百的我们,为什么总喜欢回忆?为什么对儿时的生活记忆犹新?为什么火塘边的故事总是那么有温度?

有人会反驳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当城市里的家长纠结于“兴趣班投资回报率”时,或许该重新思考: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孩子?是精通十种技能的“工具人”,还是拥有完整人格的“社会人”?农村的暑假不是逃避教育的乌托邦,而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试验场(当然,今天的农村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至少,在农村,孩子能学会与自然对话、与他人共情、与自我相处。这些能力或许无法量化成分数,却能支撑他们走更远的人生路。

这个暑假,不妨把孩子交给乡村的蝉鸣与蛙叫,交给田埂上的露水与星光。当他们带着沾满泥土的双脚再回到城市时,或许会带回一颗更丰盈、更温暖的心,并给你许多惊喜。

记者 黄宝洲

一审:刘自明

二审:杨冬燕 杨娜

三审:王灿

  • 保山热点

【央视新闻】保山的他在天安门前留下一张不能露脸的照片

致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慰问信

云南各族干部群众收听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国首发 腾冲同步举行首发仪式

腾冲市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我市组织集中收听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七彩云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云岭大地各族儿女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盛况

保山市为首家拥军加油站授牌

滇ICP备 11003008 号

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主管  保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保山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