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贷现场授信。李应忠 摄
资金短缺,曾是横亘在保山咖啡产业精品化之路上的最大障碍。近日,记者在走访隆阳区潞江镇时,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咖农、企业如何在一系列创新金融政策和精准帮扶措施下,破解资金难题,迈向高质量发展。
“咖啡贷”破冰——
十分钟申请解燃眉之急
在新寨村,咖农段兴翰与兄长董诗龙因咖啡改良发生了争执。段兴翰坚信“咖啡精品化是必然的”,认为老品种病虫害多、产量低,改良后价格能翻十倍。但董诗龙的担忧很现实:“走什么精品化?钱从哪里来?”这场关于“改良”与“钱景”的拉锯战,在当地并非个例,折射出产业升级初期理念与资本之间的普遍矛盾。
转机出现在村委会。针对段兴翰家10亩地约需四五万元改良费用的情况,村党总支委员严朝兰当即推荐了“咖啡贷”产品。该贷款年化利率低至3.45%,最长借款周期3年。在银行客户经理的指导下,段兴翰仅用十分钟便完成了申请,困扰兄弟俩的资金难题迎刃而解。
据隆阳区潞江镇新寨村党总支副书记邵维宾介绍,“咖啡贷”资金的注入,为咖农更换品种、改良种植基地提供了很大帮助,也为当地打造精品咖啡线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保山市分行货币信贷政策管理科工作人员陈思言表示,为支持保山咖啡产业发展,该行指导商业银行创新推出了“咖啡贷”“云咖贷”等8款专属信贷产品,旨在为保山咖啡产业精品化增添金融力量。
沪滇协作——
补齐加工短板,提升咖啡价值
资金问题刚解决,新的烦恼又接踵而来——咖啡果去哪加工?段兴翰提到了由沪滇协作新援建的水洗加工厂。记者随后在加工厂看到,援滇干部陈鹏正与技术员查看设备。他介绍,该水洗加工中心于2022年投产,上海对口帮扶投入800多万元,其中500多万元用于工厂及设施设备,200多万元用于周边配套设施。
这座现代化加工中心实现了咖啡豆的统一品质标准,年产能超10万吨,覆盖潞江镇2万多亩咖啡种植园,惠及农户600多户、2000多人。它不仅补上了产业链的加工短板,更让“种得出好咖啡,更卖得出好价钱”的愿景成为现实。
政策赋能——
专项资金与企业特派员精准服务
资金困扰同样存在于企业层面。隆阳区潞江镇辛家山精品咖啡种植基地负责人杨江春的基地总面积1700亩,一期已完成850亩种植。对于二期发展,他希望能申请项目补贴。
企业特派员制度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隆阳区农业农村局服务企业特派员付光静定期深入企业,精准推送惠企政策。付光静说:“我们是企业和政府沟通的桥梁……目的就是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这种精准服务,在企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政策指引,助力好项目快速落地。
破局思路——
多股力量汇聚成温暖的支撑
从兄弟种豆分歧的化解,到加工瓶颈的突破,再到企业升级的助力,保山咖啡精品化种植的破局思路清晰可见:用“咖啡贷”解农户之急,以沪滇协作补加工短板,以政府专项资金助企业升级,再以服务企业特派员制度精准打通“最后一公里”。当资金得到技术、政策、人员等多股力量的加持,便化作了更为温暖而坚实的支撑,铺就了保山咖啡精品化种植之路。
来自官方的数据印证了这套“组合拳”的成效:全市“咖啡贷”发放金额达2.86亿元,惠及全链条主体4099户次;沪滇协作共投入3500万元,其中2000万元用于咖啡加工厂建设;政府专项资金投入4210.4万元,带动企业投入1.6亿元;服务企业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全市共选派815名干部对1544户企业开展挂联服务。
强有力的支持带来了产业的蓬勃发展。保山小粒咖啡综合产值从2022年的41.49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90亿元,并预计在2025年突破100亿元大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寸宏伟表示,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提供支持,并在保险方面提供保障,如咖啡生豆价格保险、种植保险等,受益农户超4000户。近年来更统筹各类资金7400多万元用于咖啡产业标准化项目建设。
保山咖啡正沿着这条用金融“活水”、协作力量、精准政策铺就的精品化之路,醇香前行。
记者 王奎东 刘倩倩 牛义娟 娄忠祥 段晓晖 赵谦
一审:刘自明
二审:杨冬燕 杨娜
三审:王灿
滇ICP备 11003008 号
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主管 保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保山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