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时节,施甸县万兴乡牛汪塘村岩子脚自然村的百亩荷包豆迎来了丰收季。连绵的田地里,翠绿的豆荚果实累累,村民们穿梭其中,熟练地采摘、分拣、打包,这批饱含山间清甜的“冬日鲜味”即将通过便捷的冷链物流,走向千里之外的福建市场。

一片片翠绿的荷包豆。苏正强 摄
“今年我自家种了15亩荷包豆!”岩子脚下寨组的村民李会东在田埂边,看着长势喜人的豆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仔细算了一笔账:“这才刚采完第一批,2000多公斤就卖了一万五千元。眼下市场价稳定,看好行情,今年总收入奔着15万去很有希望!”这片充满生机的豆田可持续采收至春节,为他一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村民把采摘荷包豆装袋。苏正强 摄
近年来,岩子脚的村民们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荷包豆这一“短平快”特色产业。该作物每年3月播种,4个月后即可挂果,采收期长达5个月,完美填补了沿海市场的反季节需求空档,显示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全村荷包豆种植面积已迅速发展到百余亩,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村民把采摘荷包豆装袋。苏正强 摄

村民看着饱满的荷包豆喜笑颜开。苏正强 摄
在发展过程中,当地农户自发交流种植经验,积极对接市场信息,并逐步建立起互助合作的生产模式。通过自身实践,村民们不仅掌握了荷包豆的高效种植技术,更在市场中学会了如何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村民在分拣荷包豆。苏正强 摄
随着荷包豆产业的日益成熟,村民们已不满足于单一的鲜豆销售。他们开始谋划更长远的发展,计划尝试对荷包豆进行加工,开发豆干、速冻豆等产品,以期进一步提升附加值,让这棵扎根在家乡土地上的“摇钱树”生出更多“金豆子”,走出一条靠山吃山可持续发展之路。
通讯员 苏正强
一审:刘自明
二审:杨冬燕 杨娜
三审:王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53120250003
滇ICP备 11003008 号
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主管 保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保山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