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可散神终聚,传统节日的当代生命律动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1日 11:09:04
分享到:

当老一辈精心挑选的月饼在Z世代的餐桌上遭遇冷落,当“整整齐齐”的家庭团圆计划与“去有风的地方”的旅行向往形成张力,当游园猜灯谜的传统乐趣面对新国潮的强势挑战,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仿佛成为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世代对传统节日的不同理解与实践。这些差异令人不禁沉思:当熟悉的习俗渐行渐远,节日的灵魂是否也随之消散?传统节日如何在当代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表面看来,传统节日似乎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形散”过程。月饼的形态从单一的广式、苏式扩展到低糖、低脂甚至咖啡口味;庆祝方式从家庭内部延伸至远方旅途;节日活动从猜灯谜、祭月扩展到各种现代文化体验。这种形式上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恰恰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迁与个体价值的崛起。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节日食品的满足感与家庭团聚的确定性构成了节日的主要内涵;而在物质丰盈、流动性增强的当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节日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它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精神的栖息地与自我表达的平台。

然而,若我们穿透这纷繁复杂的表象,便会发现传统节日始终保持着一种“神聚”的恒定内核。中秋之夜,无论我们品尝的是传统双黄白莲蓉还是新颖的流心奶黄,无论我们身处故乡庭院还是异乡客栈,那份对团圆的渴望、对收获的感恩、对明月的咏怀,依然是我们共同的情感底色。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节日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却是穿越时空的永恒纽带。正如春节的“辞旧迎新”、清明节的“慎终追远”,这些精神内核才是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源泉,使它们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重新诠释却从未真正断裂。

传统节日要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需要的不是对形式的刻板固守,而是一场深刻的“创造性转化”。我们要区分什么是必须坚守的文化内核,什么是可以灵活变通的外在形式。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它既需要从源头活水汲取养分,也需要接纳沿途的溪流才能奔涌向前。让年轻人爱上传统节日,关键在于赋予他们参与创造的权利,使节日成为他们能够“自定义”的文化实践,而非被动接受的规训。国潮非遗体验、主题音乐会等新形式,正是年轻一代用当代语言与传统对话的生动例证。

当我们不再将传统节日视为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看作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时,代际之间的选择差异便不再是令人忧虑的分裂信号,而是节日文化丰富性与包容性的体现。老一辈的坚守与年轻一代的创新,共同构成了传统节日的复调交响。今天,我们过传统节日的方式,或许正是要让“传统味”与“时代感”在对话中融合,让古老的节日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传统节日的未来,不在于我们对过去的忠实复制,而在于我们如何以当下的智慧与情感,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当Z世代带着他们特有的文化密码与价值取向加入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传统节日便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获得了别样的光彩。形可散,神终聚——这或许正是中华传统节日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律动。

记者 李洪才

一审:刘自明

二审:杨冬燕 杨娜

三审:王灿

  • 保山热点

保山市举办首届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素养大赛

来!AI绘非遗,中缅非遗海报征集喊你赢大奖!

保山小粒咖啡进高校,发车!

2025/2026云南省城市足球联赛保山市代表队招募→

保山市我们的节日·重阳系列主题活动在施甸举办

保山一案例入选全国十大优秀案例!

保山少年足球盛宴,开踢!

大保高速改线工程项目进度已达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53120250003

滇ICP备 11003008 号

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主管  保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保山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